首页>文化>故事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宁芳:用心追随气象万千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1月04日08:44

桌上放着巴基斯坦的地图,电脑屏幕上呈现着巴基斯坦各个气象站的数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宁芳正忙着分析巴基斯坦降水。

“博士”“首席”“女性”……同事说她特别优秀,而她却反复说自己很“平淡”,言语中透露出她在追随万千气象道路上的不断探索。

和天气交朋友——

“就爱摸索天气的脾气”

1995年,周宁芳进入南京气象学院,本科专业是气候学,涉及的学科多而广。周宁芳开始与天气交朋友,学习天气图上线条符号代表的意思。在青海省气候中心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对气象研究的热爱促使她又重返校园,并且一路读到了博士。

2006年,她进入国家气象中心,主要从事中期预报工作:分析天气图,把专业的预报结论凝练成通俗的文字,然后传递给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公众。因为中期预报难度大,成功准确的预报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就像有些人打游戏闯过一道难关时获得了快乐。

2022年,我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周宁芳通过对环流形势的判断,提前10天给出了“南方持续高温会逐渐减弱”的预报结论。成功的预报让她满心欢喜,充满成就感。而回忆起2016年华北雨季开始时的第一场暴雨,由于当时对雨带的预判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周宁芳至今还感到沮丧和沉重。经验在一次次预报服务中不断积累,“我更关心报错的地方,因为只有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避免下次再犯。”

图为周宁芳在为北京冬奥会专题会商做准备 周宁芳供图

心系全球天气——

“希望在全球预报领域更上一层楼”

2019年,国家气象中心设立全球预报科。中期预报的经验和基础,让周宁芳有了宽广的预报视野,同时也希望自己对全球灾害性天气的研究能够更上一层楼,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全球预报科。

在新岗位上,她关注全球重大灾害性天气,分析我国天气与国外天气的关联,求知欲让她充满好奇。比如,美国、欧洲出现气旋风暴发生极端性持续的寒潮天气时,环流异常是怎样产生的?有可能对我国造成什么影响?南亚季风偏强时,东亚夏季风又会怎样?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气象局首次成立境外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专家组,提供短期精细化预报和中期趋势预报。开展境外预报保障服务,实况资料的短缺和不及时是最大的困难和全新的挑战。另外,我国的数值预报模式是否适用于国外天气、是否在外“水土不服”?也还需更多的检验。担任预报组长的周宁芳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准备,利用网站上获取的观测数据持续开展数值模式和预报产品的追踪检验,并对卫星反演数据进行了初步对比。预报团队发现客观产品在天气现象、降水、相对湿度等方面存在较大误差,于是他们及时总结攻关订正方法,最终取得了满意的预报效果。

东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先后有3个台风影响日本。周宁芳深入分析,提前一周预判台风对比赛城市的影响,准确预报比赛期间东京比赛点的高温天气,获得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充分肯定。

天气连接你我——

“传递天气舞台上的精彩”

经常接受媒体采访、分析极端天气背后天气学原因的周宁芳,认为气象工作者有义务把天气舞台上的精彩传递给大家,也需要将天气带来的严重影响科普给大家。同时,她更希望公众了解天气预报中的不确定性。

几年前周宁芳曾写过一篇科普文章《料峭倒春寒》,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上,后来这篇文章还被收录进某中学考试题库。

2022年北京冬奥会,周宁芳成为气象服务保障预报服务专家组成员,主要负责中期预报结论把关。奥运赛场上,各国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创造一个个世界纪录,周宁芳和同事们也同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不眠不休,及时、准确预报出天气图上一次次波动给赛区带来的不同天气。

冬奥会后,周宁芳在总结时说:“落地的积雪会融化,大风沙尘也会消散。我们取得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气象保障的成功,但当掌声从耳边消失时,我们将继续不懈努力提升预报服务能力,防灾减灾任重而道远。”

(作者:徐嫩羽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