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袁星: 在水文气象交叉新领域耕耘不辍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2月27日09:34

近日,在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上,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袁星教授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这也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首次获得该项荣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作为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推动水文气象交叉创新发展就是我的新领域,培育水文气象交叉人才就是我的新赛道。”袁星说。

与“君”初遇,推动水文与气象交叉融合

袁星本科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读研初遇气象学,了解了气象对国家发展的作用,顿时被这个“冷门”学科吸引。在导师指导下,他成功地在区域气候模式中实现了大气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动态耦合并用于旱涝模拟,科研成果得到丁一汇、王会军两位院士肯定,并提前2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2009年,袁星赴美深造,开始接触水文气象预报,了解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当时我国滞后的研究现状,便立志学成后回国效力。2014年,袁星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带领团队攻关水文气象预报模型。2019年起,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

袁星在科研上追求“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淡泊的心境和对科研的热爱让他在实验室度过无数个节假日。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在《自然通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并因此担任《水文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等4个国际期刊编委。

为提高水文气象预报精准度,袁星带领团队研制了适合复杂下垫面高分辨率模拟的陆面水文模型;开创性提出新的“基准技巧”用于研究年代际水文可预报性;率先揭示了新型干旱现象—“骤旱”的形成机理及变化机制。这些成果为推动水文学和气象学交叉融合,为提升防汛抗旱气象服务精准度提供了支持。

图为袁星参加 2022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以贯之,关注前沿,服务需求

成果契合奋斗坐标,他带领发展的高分辨率陆面水文模型参与国家发改委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构建的预测系统被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次季节到年代际预测工作组、泛欧洲水文气象干旱预测工作组、美国NASA水文预测工作组等作为案例引用;研发的水文预报系统已应用到广西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为有效缓解水文气象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持;揭示的我国南方骤旱、华北热浪、长江暴雨、东北持续性干旱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极端事件的协同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深知仅靠个人无法完成从“0”到“1”的质变,他积极推进与部委、兄弟院校的合作。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成功获批水利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土木水利硕士点和水文气象学二级博士点,获批筹建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行之以躬,将理想情怀种在学生心中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是袁星育人的信念。“我在《自然通讯》发表了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无不经过他反复推敲;被拒稿时,每次都有放弃的想法,但老师一直坚持修改,才守得云开见月明。”袁星的学生朱恩达,如今已成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

“老师工作繁忙,但一直坚持每周组会。”本科阶段就在地学知名期刊GRL发表文章的王钰淼,放弃了多所985高校保研offer,继续追随袁星开展气候变化对骤旱的影响研究。

同时担任南信大和中科院导师的他,培养了5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其中2人破格晋升副高职称、1人赴美国深造,培养的研究生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他也因此荣获了2022年度的“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称号。

“中国青年科技奖对我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新起点和新责任。”秉持“家国情怀”在水文气象交叉领域开拓,印在袁星的事业轨迹中,也被他种在学生心中。

(作者:林雯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