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天津市气象探测技术保障团队:打通数据传输“高速公路”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1月14日09:30

在天津市气象局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职责是为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各类气象观测设备做好保障。如果说这些设备是天气预报的“千里眼”,他们就是“千里眼”的守护者。他们的足迹遍及野外、港口、田地、高山、海上等任何一个需要气象数据支撑的地方。他们,就是天津市气象探测中心技术保障团队。

每一次故障都是应急命令

对气象探测设备技术保障人员来说,设备故障就是命令,而且一刻不可耽误。

今年6月22日下午,宝坻双偏振天气雷达出现故障,气象探测中心技术保障科高级工程师崔明立刻赶赴现场。而就在一个小时前,雷达探测资料显示新一轮强对流回波将于26日进入天津境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雷达抢修战开始了。

仅1个小时,崔明与保障小组抵达雷达站,发现雷达已关机,天线无法定位,呈现不可操控状态。他们一边检修,一边联系外地厂家获取远程指导。雷达很快启动运转。

然而,在他们返程途中,雷达再次出现故障报警。顾不得疲惫,保障小组立即调转车头再次赶赴雷达站。此时,天空开始下雨,他们在雨中来回奔波于办公区和雷达塔之间,顾不上擦拭雨水和汗水,又用两个小时成功修复了雷达并传回雷达回波图,为全市气象部门迎战6月26—27日的暴雨抢回了宝贵时间。

这是气象探测设备抢修工作的一个片段,也是默默保障各类气象探测设备运行团队的工作日常。

图为天津市气象探测技术保障团队维修能见度设备 图/文 陈树成

将创新发展贯穿业务始终

为进一步提升气象探测设备技术保障水平,气象探测技术保障团队以“创”字开路,紧紧围绕天津地域特点和气象综合观测未来发展,着力加强气象设备保障技术研发。依托“天津国家级气象观测仪器研发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气象探测技术保障团队积极推进新型激光测风观测雷达建设,运用双模探测、单波束垂直气流探测等关键技术,实现对近地面10米至中低空3000米范围内大气风场信息探测,并推进探测技术实现低盲区、高时空分辨率、扫描方式可扩展。

“目前,该设备已进入出厂测试阶段,未来,将为天津国家级气象观测仪器研发试验基地开展仪器研发、试验、比对、测试提供技术支撑。”气象探测中心技术保障科科长李晓波说。

近年来,随着科研能力提高,气象探测技术保障团队承担了多项技术创新任务。通过智慧气象工程建设,对全市274个区域自动观测站网开展4G和物联网通信模块升级,全面提升了区域自动气象站网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和时效性,同时也为实现智能远程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担任该项目主管设计师的崔明说:“利用升级的4G物联网技术,我们不再依靠探测数据了解设备运行状态,通过设备模块关键节点监控到的状态信息,就能直观地对设备故障进行排查。”目前,土壤水分、交通等气象观测站已全部支持4G物联网并实现正常传输。

将坚守作为一份责任

“不管是遍布全市的自动气象观测站,还是屹立在津沽大地的天气雷达,这些设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数据错误都会导致预报、预警的偏差。所以气象探测技术保障人员都是24小时待命,这份责任重于泰山。”李晓波说。

今年“五一”假期,正值宝坻新一代双偏振天气雷达系统调试关键期,气象探测技术保障团队刘子锐放弃休假,自4月开始驻扎在宝坻区气象局,每日穿梭于天气雷达塔中开展技术指标性能测试等工作,并紧盯调试进展,直至第一张雷达资料图正式在天津市气象预报一体化平台显示。他笑着说:“看到出图的那一刻,可以用兴奋来表达那时的心情。顺利完成了这份使命,我倍感骄傲。”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曾经顶着夜半1点的月亮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也曾在清晨5点初升的太阳下开启新一天的工作。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地维护着全市气象观测设备的“健康”,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全市气象部门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郭玲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