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中央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张小雯:强天气预报赛道上的“赶早”人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9月15日09:35

初见张小雯,是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刚结束手头工作的她迎面走来,看上去十分清瘦干练。

强对流天气发生突然、程度剧烈,往往破坏力大,对于预报员来讲,预报工作压力大且具有挑战性。自2010年加入强天气预报中心,作为共产党员、副首席预报员,张小雯最开心、自豪的事,莫过于能及早捕捉极端天气的身影。但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个永不“知足”的人:“要是能早一些、再早一些,范围再精准一些就好了!”

她总想着在“赶早”中做到更好。

图为中央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张小雯在分析强对流预报综合图 图/刘丹

想办法将“网”织得更密些

7月20日至22日,河南、江苏等地先后出现大范围强对流过程,部分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并出现多次龙卷风。

凭借多年预报经验,张小雯在此次值班过程中提前3天发现了此次极端天气的身影,并迅速整理好相关材料提供给隔日的全国早间会商,同时给出过程极端大风分级潜势预报,提醒局地可能出现龙卷风。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强天气中心通过微信工作群、电话等方式进行国省互动,持续滚动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相关省市快速发布靶向预警提供了有效指导。

其实,此次天气过程的准确预报,离不开强对流短临监测预报技术的有力支撑。作为气象雷达探测工程短临预报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雯是SWAN3.0系统算法的骨干研发人员。她一直积极参与双偏振雷达、风云卫星、中尺度模式等高分辨率资料的新算法、新技术的业务研究和评估应用。

“灾害性强对流天气尺度小、发展迅速、生命史短。要捕获到强天气这条‘小鱼’,必须加强多源资料的综合应用,强化互联互通的联动机制,想办法将‘网’织得更密些才行。”

多年来,张小雯潜心钻研业务,她研发的基于小波变换的融合技术能够更好结合深度学习和传统外推产品的优势,提升了中央气象台在融合临近预报的技术先进性;研发的0—2小时分类强对流融合预报产品获得了2021年度国家气象中心气象科技工作奖二等奖。

每个“白加黑”都是一次历练

在强天气预报中心,值一个又一个的“白加黑”已成为大家工作的日常。

“对流天气瞬息万变,没有哪次天气过程是一样的。只有值班才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天气特点,更深入总结预报经验。”12年的预报工作中,张小雯成功预报过多次,也有很多“失败”的经历,而经验就在这一次次“白加黑”中慢慢地积累起来。

张小雯说:“每次值班大脑都要高速运转,稍不注意就可能会漏掉天气过程中的某些细节。”

经验同样来源于一次次的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张小雯作为强对流专家成员积极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凭借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多年经验,张小雯多次在重大强对流天气过程服务中做到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并在2021年中央气象台强对流岗预报员质量评定中获得第一名。“敢啃硬骨头、热心、积极,是她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强天气预报中心技术研发科科长盛杰由衷夸赞。

做预报就像跑“马拉松”

跑步健身,是张小雯每天下班后减压放松的最好方式。她常会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在操场长跑放松。

对她而言,做强天气预报也像是跑一场“马拉松”,她需要用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不断磨砺自己,让自己跑得更快、更远、更久。

提及对“预报员”这个职业的看法时,她认为,如今气象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做这一行,到六十岁也要学习。”沉吟片刻,张小雯说。

作为技术骨干的她,最希望的是科研成果在业务中落地,并在值班过程中接受反复检验。

“做业务产品,不怕别人提意见,只怕产品推出去是‘一潭死水’。”在一次次应用实践和结果反馈中,她及时与省、市气象局联络,获取预报产品应用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技术,以提高准确率。

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飑线……各种强对流天气,在四季轮回中频繁出现,就像在“马拉松”的赛场上也不总是一帆风顺。

但她相信,做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就一定有结果。

(作者:刘丹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