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广西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团队: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每一次预报中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4月12日09:48

“今年我准备种500多亩水稻,后面还有两批秧苗要避开‘倒春寒’天气,4月12日前完成育种。”春分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两江村一处4亩秧田已撒下刚催芽的谷种。

此前,气象部门预报,3月下旬初可能会出现连续三天左右最低气温低于12℃的“倒春寒”天气,会影响水稻育种,水稻种植大户王绪红调整了后续两批育种时间。

“我们根据气象预报指导农户合理安排农时,一刻也不敢耽搁。”临桂区农业中心站站长邱志明说。坚实的基础来自于广西气象部门预报团队基于数值天气预报做出的预测。

2016年,自治区气象局成立广西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创新团队,开展基于雷达产品的风暴结构识别和外推、多源资料融合分析、高分辨率强对流客观预报等研究,填补广西强对流预报技术多项空白。在去年的第二届全国智能预报方法大赛暨第八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中,广西气象局代表队获智能预报技术方法单项比赛 “团体优胜奖”,温度预报获“单项二等奖”,强对流预报获“单项三等奖”。

这个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创新团队,12名成员如今都已成长为天气分析、雷达监测预警、新观测资料应用、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专家。

该团队带头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百名首席预报员”和“首席气象专家”农孟松,有着30年预报工作经验。她常说:“创新团队不仅要把复杂的现象和理论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要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每一次预报中,这也是当前研究型业务对预报员队伍转型提出的要求。”

团队第二带头人梁维亮是短时临近预警中心的高级工程师。自从2008年入职以来,梁维亮就一直与强对流天气打交道。多年值班经历让梁维亮开始思考预报员发展——通过人机结合来提高工作效率。2012年至2019年,在完成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等3个科研项目后,梁维亮总结出一套分类强对流预报指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好的智能预报技术应该是预报员优秀主观经验的客观表达,要选择正确的数学模型并赋予其物理内涵。在智能预报技术中注入气象智慧,这就是预报员未来的价值所在。”在梁维亮看来,能将兴趣爱好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是一件幸福的事。

“只有走出去才能发现事实的真相。”除了在气象台利用智能预报技术和预报模式“把脉”天气之外,团队成员翟丽萍还提倡在研究中遇到瓶颈难题时,应该“走出去”实地了解天气情况。2019年3月21日21时前后,桂林市临桂区突遭雷雨大风、冰雹袭击。桂林临桂气象站观测到60.3米/秒的极大风,远超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涠洲岛创下的59.4米/秒的纪录。这个数据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甚至令很多业内专家吃惊,对观测记录正确性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决定连夜组织调研组奔赴现场。经过对灾害现场细致的走访调查,发现临桂站地处峡谷中央一处高地,平常风速就比较大,加上当天晚上冷锋过境和强雷暴共同影响,出现极端大风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翟丽萍又比对了与极端大风相伴随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剧烈变化特征,最终确定了观测记录的真实性,并复盘了极端大风的发生过程,最终得到了业内肯定。

目前,广西短临创新团队还担任强对流预报技术教学核心的角色,其成员曾经在东盟国家灾害性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示范培训班、全区短临预报预警技术培训班中讲授课程。每一次的教学反馈都让他们受益匪浅,丰富了研究思路。

(作者:韩嘉乐 卢海琦 刘斌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