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自主研发气象无人艇首次开展长航时走航试验 实现海上云雾立体观测
日前,一艘海上多波段云雾观测无人艇从江苏省连云港海事局监管基地出发驶入黄海海域,成功开展海上云雾立体观测,累计航行110海里,持续16小时。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无人艇首次开展长航时走航观测试验,标志其已初步具备海上大范围气象水文观测能力。 2023-11-21 |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升至第十位
全球创新格局保持亚美欧三足鼎立态势,科技创新中心东移趋势更加显著,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十位,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 2023-11-22 |
![]() |
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启动 气象部门4名队员参与其中
气象部门的科考队员除完成南极地区常规气象观测业务站的观测任务外,还将通过释放探空或无人机、布设自动气象站、安装无人值守的大气环境观测系统等获取极地边界层大气垂直结构、南极臭氧洞过程和温室气体等观测资料 2023-11-01 |
我国探月工程在技术创新科学发现国际合作等方面成就突出
近日,在第七十四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嫦娥五号团队获颁“劳伦斯团队奖”。嫦娥五号总设计师胡浩在颁奖仪式上宣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即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欢迎各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2023-11-20 |
应对气候变化出奇招 “冷却玻璃”可将热量释放到太空
新涂层有两种作用:首先,它反射高达99%的太阳辐射,阻止建筑物吸收热量;其次,它以长波红外辐射的形式向冰冷的宇宙中释放热量,那里的温度通常在-270℃左右。 2023-11-20 |
![]() |
2023年9月至10月全球气象科技进展速览
2023-11-10 |
![]() |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 2023-10-31 |
![]() |
风云卫星无人机自动定标系统正式交付 实现卫星自动定标首飞
9月23日10时20分,在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敦煌场区,无人机接受指令,腾空起飞,抵达任务区域上空,执行星地同步观测试验,并完成数据回传和自动处理 2023-09-25 |
数字化手段模拟台风等灾害防御成智博会亮点
多数中国超大特大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季风气候区,受台风、洪水及城市内涝等灾害威胁较大。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相关灾害的模拟和防治,是本届大会各参展商的展出亮点。 2023-10-19 |
低成本SAR卫星可在洪涝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多基线干涉SAR是在多个卫星构成编队的基础上,利用多个卫星之间的位置多样性信息,协同工作提升高程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2023-10-19 |
驱动未来喜马拉雅地区降水变化的关键因子揭示
揭示了驱动未来喜马拉雅地区降水变化的关键因子:人为气溶胶排放量的变化,是推动喜马拉雅地区降水从过去“减少”变为未来“增多”的主要原因。 2023-10-13 |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开展气象探空142组
在环境关键要素长期观监测方面,考察队共完成49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调查,布放潜标5套,开展气象探空142组,完成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作业,布放各类抛弃式冰基浮标26套,开展了海面气象、大气成分、气溶胶、海漂垃圾、重力、海水表层温盐、剖面海流、海洋生物声学、冰区海冰和船舶应力测试等工作,取得了大量有效数据。 2023-09-28 |
![]() |
2023年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外场试验启动
此次试验的目标是有效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在轨遥感器的辐射定标精度,这对于风云卫星数据质量提升、风云卫星工程自主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2023-09-25 |
![]() |
我国首套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成功完成海试
海洋温差能是海洋可再生能源之一,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由温度差而形成的热能,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 2023-09-18 |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获取泥样可能包含上万年气候演变信息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全部作业顺利结束。其中,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作业是本航次作业的重要组成模块。 2023-09-25 |
![]() |
北半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设备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启用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研制的墨子巡天望远镜9月17日正式启用,其首光获取的仙女座星系图片也于当日发布。 2023-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