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访谈
我们南方正在经历最高配置“湿冷”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2月17日15:34

1月20日至2月10日,我国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高,降水日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南方大部气温偏低2℃至4℃。明显偏强的西南暖湿水汽遇上高纬活跃的冷空气,两者频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手,雨雪一触即发。

2月16日,随着新一轮降水自西向东发展,南方地区又与短暂得可怜的阳光告别了。“湿冷感”再次强势回归。

湿冷,湿度高、气温低,是大部分南方居民都十分熟悉的气象体验。不过,今年1月20日以来,南方遭遇的超长待机阴雨雪模式赋予了“南方湿冷”以新的高阶定义:截至2月10日,整个南方一半多时间里不是在下雨就是在下雪,平均降水量创下历史新高,晴天日数遭到严重挤压。

这一轮又一轮的雨雪天气,怎么就停不下来呢?如此充沛的雨雪从何而来?其背后有着怎样特殊的气候配置?南方遭遇的“湿冷魔法”何时才能消解?

中国气象报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叶殿秀、气候预测室正研级高工刘芸芸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孙晓娟,就此进行深入解析。

看数说话

1月20日—2月10日

“南方湿冷”的高阶定义

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高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叶殿秀介绍,1月20日以来(1月20日至2月10日),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达74.6毫米,较常年同期(30.5毫米)偏多145%,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其中,重庆、四川、湖北、安徽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多,湖南、贵州为次多,浙江、云南、广西为第三多。

与常年同期相比,湖北中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贵州南部、广西中部和西部、云南中部和东部、四川南部、西藏东部等地偏多2倍以上。

监测显示,1月20日以来,南方地区有67个国家站日降水量突破旬极大值,其中13站突破月极大值,贵州平塘(49.9毫米)、四川布拖(25.8毫米)两个国家站日降水量突破季极大值。

1961-2022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变化(单位:毫米)

南方地区降水日数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只看降水量,可能还无法完全形容“南方湿冷”的程度。结合降水日数,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出南方雨雪不停。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正研级高工刘芸芸介绍,1月下旬至2月10日,南方降水日数平均为13.08天,较常年同期(7.0天)显著偏多,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这意味着,在这21天里,南方地区有一半时间以上都在经历雨雪过程。

南方的许多省份和城市之间也在降水日数这个“项目”上展开了“没有最长,只有更长”的比拼。

比如,湖南省会长沙(1月11日至2月10日)以“超过半月”降水日数的成绩,成为阳光最稀缺的省会城市。但浙江的一套“组合成绩”也毫不逊色:全省(1月22日至2月10日)平均降水日数(1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8天,杭州建德最多,20天里一共下了19天雨。

南方大部气温偏低2℃至4℃

正是由于降水频繁,南方的日照时数也较常年明显偏少,气温明显偏低。

2月上旬,全国平均气温为-4.7℃,较常年同期偏低1.8℃。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其中内蒙古中部、新疆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陕西大部、青海大部、西藏中部和东部、四川中部和东部、云南北部、重庆、湖北西部、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浙江中部和西部、福建中部和西部等地偏低2℃至4℃,贵州南部、广西中部和南部、广东大部等地偏低4℃以上。

唯一逃脱气温偏低魔咒的区域,出现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等地。据统计,该地区气温偏高1℃至4℃。

1961-2022年2月上旬全国平均气温变化(单位:℃)

原因解析

雨雪为啥偏爱南方?

背后有何“气候配置”?

“湿冷魔法”有无先兆?

刘芸芸分析,1月下旬以来,亚洲地区位势高度场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西伯利亚高压阶段性偏强,有利于来自高纬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我国,导致我国南方大范围气温偏低,为我国南方降雪提供了合适的温度条件。

同时,低纬地区高原高度场明显偏低,南支槽活跃,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暖湿水汽明显偏强,并与高纬活跃的冷空气频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导致我国西南、江南、华南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多。

我国南方持续性雨雪冰冻事件存在显著的2—3年周期性变化,198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虽然近年来强度呈显著减弱趋势,但仍然发生了多次强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结合1951年至2017年冬季我国南方强持续性雨雪冰冻事件,孙晓娟对其时空特征、区划及事件爆发日环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以蒙古高压(南支槽)为标志的冷(暖)空气“异常组合”强度指数与其密切相关。

历史上,对南方施以“湿冷魔法”的“魔法师”主要有两个——经西伯利亚地区持续不断向南的强盛冷空气和偏强的南支槽带来的持续性暖湿气流,二者联合发动“魔法攻击”,为冰雪天气创造有利条件,是造成我国南方持续性雨雪冰冻事件的主要成因。它们“施魔法”前确实有迹象可循——秋季印度洋关键区海温及北极海冰关键区海冰总面积异常就是冬季组合异常的前兆信号。此外,蒙古高压和南支槽组合异常与季节内冰冻雨雪天气过程关系密切,乌拉尔山地区附近大型高压斜脊异常往往在短期内超前于组合异常,而当我国南方西南区域发生雨雪冰冻事件时,中纬度北大西洋、冰岛、里海三个关键区1000百帕高度场异常超前于组合异常15天到20天。

预测

2月中下旬,这些区域湿冷状况持续;想实现“暖干”,还得再等一等。

刘芸芸介绍,预计2月中下旬,影响我国冷空气过程依然频繁,除东北、华北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低,南方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部分地区气温偏低2℃左右。

与偏低的气温相伴的,仍然是频繁的阴雨天气。其间,还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都需做好提前防范。

》》》 延伸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地球气候系统逐渐发生各种类型的短时期、区域性变动,常常会造成严重灾害。现在,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科技能力还难以预测其长期变化,这是科学家今后面临的一个挑战性的任务。

不过,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人类已经有能力预测未来100年或更长时期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趋势,也可以初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突变以及部分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由于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子相互作用的系统,其预测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能力的提升和对气候系统演变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气候模式的改进,未来气候预测水平会不断提高,在防灾减灾与预警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卢健 吴鹏 责任编辑:张林)



专题 更多
图解 更多